在生活中,我們常常發現:有些孩子一次考試考砸了就一蹶不振,很久走不出陰影;有些孩子被老師批評兩句就不愿再去學校;有些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、逃避……這些表現,都與孩子的心理復原力有關。 什么是復原力 復原力也稱為“心理彈性”,指個體面對逆境、創傷、悲劇、威脅、重大壓力或其他不利因素時,能夠較快適應,重新振作起來的能力。一個人的復原力的形成,取決于平時怎樣看待并應對日常生活中的不幸。 電影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》的主人公賈馬爾便具備了超強復原力。他所經歷的重大創傷事件比比皆是,可他最常憶起的卻是一個無比美好的畫面:陽光下、月臺上,身著鵝黃色裙衫的女孩卡提姆仰臉微笑著注視他,明媚而燦爛。賈馬爾具備了復原力的三個基本能力:第一,接受并戰勝現實的能力。賈馬爾的生活狀態就是隱忍地面對悲慘命運同時又努力與命運抗爭,包括從最初的設法逃命到后來的設法生存,再到設法兌現自己的承諾。第二,在危難時刻尋找生活真諦的能力。賈馬爾無論遇到怎樣的不幸,都始終保持善良和對友情的忠誠,體現了他的勇氣和力量。第三,隨機應變想出解決辦法的能力。為尋找卡提姆,賈馬爾想過各種辦法,最終想到利用電視傳媒這個工具,這種資源意識體現出了他非常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。 培養復原力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,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挫折。通常,復原力較弱的孩子,在面對消極事件時會產生錯誤認知,要么夸大挫折,將挫折個人化經,認為壞事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;要么把挫折普遍化,認為消極事件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進而全盤否定自己。因此,家長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時,教他正確看待挫折,建立成長型思維。如孩子考試沒考好,家長可以說,“你只是這次沒發揮好”“你只是這次沒復習到位!边@樣的解釋方式會讓孩子相信不如意的現實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,并在面對下次挫折時更有勇氣和信心,積極采取行動。 第二,教孩子處理負面情緒。不可否認,現在的中小學生要承受學習壓力、成長壓力、同伴競爭壓力、人際關系壓力等,多方面的負面情緒成為威脅他們身心健康的隱患。因此,在養育孩子過程中,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,教孩子正確看待和處理情緒,尤其是傷心、失望、生氣等負面情緒。 管理情緒分兩步走。第一步,要接納、尊重并理解孩子,不粗暴地否定孩子的情緒,也不要制止孩子表達情緒。第二步,要教孩子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情況下,用正確的方式排解情緒。比如,孩子被老師冤枉了,家長可以通過正常渠道為孩子討回公道。如果家長認為沒必要小題大做,也可以帶孩子跑步、做游戲、涂鴉、看電視、聽音樂等,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讓孩子的負面情緒盡快消散。 第三,鼓勵孩子獨立思考、獨立解決問題。家長以為照顧孩子是愛孩子的表現,實際上是剝奪孩子體驗真實生活、鍛煉能力、收獲經驗的機會。家長不妨試試這樣做:首先,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,屬于孩子自己的事,家長盡可能不插手。其次,舍得讓孩子吃苦、受委曲。在安全范圍內,允許孩子嘗試、探索、犯錯。再次,孩子遇到困難時,家長不要急著幫助,要先問問孩子是怎么想的,準備怎么做。通過從旁提醒、協助,引導孩子積極動腦思考,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最后,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,尤其是孩子自己的事,要多讓他自己選擇,并承擔相應后果。 培養孩子的心理復原力,是為人父母的遠見,也是給孩子一筆寶貴的財富。 (摘自《現代家長》云燕 文)
|